宣讲时间:2023年10月18日 10:00-12:00
宣讲地点:思明校区 庄汉水楼(南强二)309
面试时间:2023年10月18日 14:40-16:10
面试地点:思明校区 祖营楼(嘉庚四)110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一、集团概况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简称中国有研)成立于1952年,是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中央企业,总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2号,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年营业收入200亿元,拥有包括3名两院院士在内的从业人员5200余人。
中国有研是国家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拥有2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50余家高新技术子企业。主营业务包括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光电信息与特种功能材料、金属粉体材料、有色金属结构材料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新能源材料、有色金属选冶与环境治理、新材料测试评价及科技期刊出版等。
70多年来,中国有研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重大工程、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致力于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高端有色金属新材料研究与成果转化、行业公共服务和高端人才培养等工作,累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100余项,拥有授权中国专利和国际专利3000余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700余项,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历史沿革与主要贡献
1952年11月27日,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有色局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有色金属科学研究机构从此诞生。1955年,更名为有色金属工业综合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研究院,1979年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983年4月,转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同年11月更名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999年7月,转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归属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2000年1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企业。2003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归属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2017年12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更名为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有研经历了奠基创业(1952~1957年)、稀有金属研究开发(1958~1962年)、稀有金属工业化(1963~1977年)、有色金属科技现代化(1978~1992年)、有色金属高科技产业化(1993~2017)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018~)等发展阶段,已走过70多年的光辉历程。五六十年代,成功攻克了64种有色金属元素的分离提取工艺,奠定了中国有色-稀有-稀土金属工业的技术基础。六七十年代,整建制输出1700多名科技人员和4200多台套仪器设备,支撑建设了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现中色宁夏东方集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和工厂企业,它们绝大多数目前仍活跃在有色金属行业,中国有研为建立和完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七十年来,中国有研开发了大量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造了许多行业的第一;创新支撑了国家重大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作为重要力量参加了攀枝花钒钛、金川镍钴、包头稀土国家三大资源综合利用攻关会战,中国有研创新工作有力促进了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进步。七十年来,中国有研先后为“两弹一星”“高新工程”“载人航天”和国产大飞机、核潜艇、高速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提供了关键有色金属材料和技术保障。
三、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有研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领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机构。截至2022年底,集团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年营业收入200亿元。
(一)业务领域
集团的业务领域,从成立初期的采选冶等,拓展延伸到了包括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特种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新材料测试评价等六大领域方向。
1、集成电路关键材料
包括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单晶及抛光片,集成电路装备用硅部件;集成电路芯片用高纯金属靶材,先进功能性靶材;电力电子元件级区熔硅单晶及抛光片;微电子互连材料及技术等。
2、新能源材料
包括动力电池材料及安全技术,固态电解质及固态电池技术;制-储-运氢材料及装置;储能关键材料与技术、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新型核能材料等。
3、光电信息与特种功能材料
包括锗单晶、Ⅱ-Ⅵ族晶体、硫系玻璃等红外光学材料及元件,先进光学镀膜材料;稀土磁性-光功能-催化-抛光材料,高纯稀土金属及合金靶材;超硬工具-催化-热功能粉体材料,特种高温功能粉体材料,增材制造用金属粉体材料及应用技术;新型传感功能材料,MEMS与传感器件,陶瓷共烧类传感器件;信息防护材料,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装联材料技术;口腔与介入类医用材料及器械等。
4、高性能结构材料与制备加工技术
包括先进铝、钛、镁、铜合金材料与制备加工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先进凝固与成形控制,特种塑性加工技术,有色金属高端线材,有色金属精密加工材;电子束技术应用与特种真空设备,无损检测设备,精密成型及表面改性技术,空间环境模拟器装备等。
5、有色金属选冶与环境治理
包括稀土绿色分离提纯,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冶金及绿色矿物加工;稀有稀散元素冶金技术;电化冶金用阳极制备技术;高纯及超高纯稀贵金属;固废处置及资源化,二次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水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
6、新材料测试评价与计算模拟
包括化学分析,物理测试,标准物质/样品;全生命周期动力电池及系统检测评价;材料计算与理论设计,材料数值模拟与数据分析等。
(二)主要子企业
集团的成员单位主要分为创新平台和产业公司。创新平台主要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产业公司主要是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国家队,中国有研在创新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产业均为细分市场龙头企业。
1、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从事有色金属结构材料、电子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工程技术开发,是重要的军用有色金属关键材料研发、生产、保供基地。
2、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集团新技术领域创新平台,致力于前沿布局,开展新能源、信息技术相关新材料原创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包括全固态电池、燃料电池、新型半导体等关键材料。
3、有研资源环境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从事绿色生物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与服务。
4、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新一代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检测服务,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5、国合通用测试评价认证股份公司:从事材料分析、测试和评价服务,是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主中心、有色金属测试评价行业中心的建设依托单位。
6、有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稀土材料、集成电路用金属靶材、稀有金属及贵金属、红外光学及光电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1999年主板上市,是转制院所第一家上市公司。其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稀土冶炼分离的技术策源地,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高纯金属、磁性材料、发光材料等全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集成电路用高端靶材技术国内领先;有研国晶辉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我国品种齐全、技术领先的红外光学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7、有研粉末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有色金属粉体材料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2021年3月科创板上市,铜粉产销量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其子公司北京康普锡威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子元器件装联用锡基合金焊粉产销量国内第一。
8、有研半导体硅材料股份公司:从事硅单晶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2年11月科创板上市,是国内率先掌握12英寸硅单晶拉制技术的单位,国内8英寸硅片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
9、有研金属复材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研究及产品生产,是金属基复合材料及特种加工材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企业。其子公司厦门火炬特种技术材料有限公司的阳极和锰铜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
10、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单位,牵头构建了覆盖全行业的中国有色金属期刊集群,运营行业唯一的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经营出版12种高影响力的品牌期刊。
(三)人力资源
截至2022年底,集团从业人员共52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位,国家特支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高级专家12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00余名。集团拥有两个一级博士学科,5个博士学位、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每年招收培养研究生、博士后上百名。
王淀佐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矿物加工与冶金技术专家。
屠海令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有研名誉院长,长期从事硅和化合物半导体、稀土半导体、纳米半导体、高k材料和红外光学材料等方面研究。
黄小卫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稀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有研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稀土冶金与材料研究、工程化开发与应用。
(四)基地布局
集团结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自身发展需求,在北京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河北燕郊-廊坊-雄安、山东德州-青岛-威海-乐陵-滨州、安徽合肥、福建厦门、四川乐山、重庆、上海、广东佛山、山西忻州10省18地市区以及英国、加拿大和泰国等境外区域建设或租赁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总占地面积近1800亩,建筑面积共约75万平米,形成了全新的基地布局。
四、战略与愿景
中国有研以“价值型高科技企业”为战略定位,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践行“知崇礼卑,止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建一流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做百年有色科技服务先锋。
进入新时代,中国有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坚持“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求实创新、锐意改革,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努力把中国有研打造成为适应新阶段、以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行业国家队,成为以创新为主线,科研、产业、服务协调发展的市场主体,成为既有综合实力又有特色特点的专业创新平台,成为人才聚集、成长、成就事业和梦想的舞台,成为践行“两个一以贯之”的示范基地。